全国服务热线:028-88855955(24小时)
10月19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再次迎来“重磅消息”。来自国际制药巨头辉瑞制药、中国科学院旗下的科辉创新和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的新药研发项目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其中,首批投资规模约3000万元,将致力于研究代谢、炎症和癌症相关疾病方面的新型药物。
在近期落地的重大项目中,不仅有新药研发,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也掀起投资热潮。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上,成都先后与克诺尔集团、丹纳公司、中国一汽集团、吉利集团、汇洋控股集团等企业密集签约,51个工业项目落地,增强了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的深度。
一系列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了产业支撑。根据规划,到2022年,成都力争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工业重点领域聚焦发力,成都将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突破新局面。
优化“20+10”产业园区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推进产业新一轮发展,不仅要实现产业规模、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实现发展动力、驱动要素、区域协作、组织模式等产业发展方式和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实现城市功能的增强和能级的提升。
对成都而言,先进制造业要勇担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为此,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成都将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同时,坚持制造业布局差异化,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空间相互协调。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定位“20+10”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特色园区倾斜。
尤其是实施的“东进”战略,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未来5年,成都将集中力量打造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园区,争创1—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示范性强的智慧园区。
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
打造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按照规划,成都将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个方面实现全国率先示范。
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展现了成都制造业的实力。而随着国内重点城市持续加码先进制造业,城市间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当今的产业竞争,早已超越单个企业、单个产品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产业体系之间的竞争。
面对新一轮产业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成都将如何顺应发展趋势,抢占先机?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重点构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工业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上一篇:没有了
全国免费客服热线
028-88855955(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