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8-88855955(24小时)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绘下彰显时代特色的未来蓝图,也见证着城市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
回望历史,探寻足迹。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市先后编制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一步一步地引领成都走向新时代
这一张张的规划蓝图,它们或许已经陈旧,远非我们如今的模样。但它们却是成都一代代人的记忆留存,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根脉
从一张张城市总规图里,我们回望成都一路走来的历史“足印”,也见证着成都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巨变
定位之变
从省会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成都更宏伟的愿景:“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1978年改革开放后
成都立即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当时,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1994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
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1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格局之变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自1978年以来,成都从市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到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4335平方公里。成都不仅仅市域面积发生巨变,逐渐成为一个超大城市;更是立足于治理“大城市病”,推动成都城市格局实现了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1978年,成都市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县(金堂、双流)、三个郊区(金牛、龙泉驿、青白江)、两个城区(东城、西城)。成都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现一环路以内;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城区。
●1983年,国务院批准原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市,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2121平方公里。
●1987年,提出中心城区的概念,并提出积极发展小城镇。
●1994年,进一步提出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三个规划层次,即中心城区、都市区、三圈层。
●随着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成都规划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布局。
●2016年,国务院批准简阳由成都代管,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4335平方公里。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紧抓简阳代管的重要机遇,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绿心,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并以五大功能区为统领,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动能之变
从重工业占比近6成到高新技术产值近万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工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在实践探索中,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5.14亿元,当时,成都还是以重工业为主,占比近60%。
●1993年,成都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工业总产值达718.2亿。
●1994年,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出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
●2003年,成都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11年,成都GDP近7000亿,在全国排名第九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383.4亿,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2017年,成都GDP达13889.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374.8亿元。
●未来,成都将转变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天府新区:公园城市 未来之城
版权所有:成都鼎城好房房屋经纪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2号 / 高新店:高新区天府大道1488号
公司电话:028-88855955 传真:028-88855955
本站法律顾问单位:成都鼎泰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28-88855955(24小时)
客服热线:
028-88855955(24小时)
官方微信
全国免费客服热线
028-88855955(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