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8-88855955(24小时)
望山看水记乡愁,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展翅欲飞——
●一只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的山水之间翩翩起舞,将城市的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串联起来
●改善人居环境、浸润城市文化的绿道,是一块聚集优势资源的磁石,串联了成都的文化旅游、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三大产业带
一场成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铺绿行动已经开始:9月2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玉石湿地,锦城绿道首期工程开工,这是成都天府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府绿道覆盖全域成都,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在川西平原的山水之间翩翩起舞。
这是一只为城市带来宜居生活的“绿蝴蝶”:统筹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等多重功能,“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
对成都而言,奔绿而行,不止于绿道。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成都承诺,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大格局 开启城市发展空间
天府绿道是破解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牵引绳”,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
贯彻中央精神与省委要求,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其中,启动“全域增绿”行动,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
绿色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以锦城绿道为例,建成后,可增加全市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并形成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
植绿,还将开启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
“通过绿道系统,能打破圈层式结构,实现经济、物流等各要素的流动。”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看来,绿道系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来说,远不只是一条路那么简单。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等一系列城市病。
为此,成都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
“按照建设大生态、构筑新格局的思路,天府绿道让城市各区域板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必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重构。”汪小琦说,天府绿道正是破解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牵引绳”。
在全面梳理市域11534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和280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情况的基础上,成都以绿道为脉络,将城市的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串联起来,在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主体构架的同时,连接各个区(市)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养老设施等,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上一篇:没有了
全国免费客服热线
028-88855955(24小时)